
在全球向低碳转型的能源格局中,冶炼厂已成为新的地缘政治舞台。过去围绕石油和战略海峡的影响力争夺,如今转向对镍、钴、锂等关键矿产提纯过程的掌控,这些矿产是电动汽车、太阳能电池板等的核心原料。掌握下游加工环节的国家能控制价格、供应,制定环保标准,并在国际谈判中占据战略地位。中国在全球矿产供应链竞争态势占据主导地位,通过整合战略,在刚果开采钴、在智利开采锂,并建立大型加工中心,得到政府低成本融资和技术补贴支持。目前控制着全球70%以上的电池级镍供应、80%的硫酸钴以及几乎全部的合成石墨,在全球矿产定价和绿色矿产标准制定中影响力巨大。美国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推动供应链重置,要求电动汽车组件需在特定区域或合作国家加工才能获得补贴;欧盟通过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,设定2030年前40%国内加工目标,同时将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度限制在65%以内;日本、韩国、澳大利亚等也在积极与南半球资源生产国建立新合作关系。印尼自2020年实施镍矿出口禁令(虽曾在WTO遭质疑)后,催生了50多个提纯设施(如RKEF和HPAL)。镍加工品出口额5年内从20亿美元飙升至340亿美元,莫罗瓦利和韦达湾等工业区成为国内下游产业成功象征,创造超20万个就业岗位,带动物流、金融等配套产业发展。不过项目由中国投资者占主导,使印尼易受外部动态影响;许多冶炼厂依赖燃煤发电,其产品可能面临碳税或欧盟绿色市场准入限制;大部分生产停留在铁镍等中间产品阶段,尚未升级至阴极或电池芯等高附加值产品。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